close

古蜀文明下   
 

 文字/攝影 葛文

「古蜀文明」所出土的文物,還有一些共通的特點包括:

 魚鳧造型的普及
詩人李白曾經在《蜀道難》中提及:「蠶叢及魚鳧,開國何茫然,爾來四萬八千歲,不與秦塞通人煙」。據推測,「古蜀文明」的發展與古史傳說中的「三代蜀王」——蠶叢、柏灌、魚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其中第一代的蜀王叫做「蠶叢」,教導古蜀人民種桑養蠶。第二代蜀王叫做「柏灌(水鳥的一種)」,但他的事迹在後代史書上少有記載。第三代蜀王叫做「魚鳧(魚鷹)」,相傳第「魚鳧」教導蜀人以魚鷹捕魚。三星堆文物中發現大量鳥類造形,許多器物都融合了鳥類的意象,其中以魚鷹最多。因此一般認為幾代的蜀王之中,以「魚鳧」和三星堆最為密切。

日神信仰,鳥類崇拜
自古以來,太陽對於人們的生活以及農業豐足或歉收至關重要,因為古代太陽神話的傳說和蜀王之於鳥類的密切關係,更養成了蜀人崇鳥即崇日的象徵。三星堆所出土大量的鳥類或是太陽造形的器物,正巧反映了蜀人對於太陽神以及祖先的崇拜。以下為其中部份展品之介紹:

page13  

太陽神鳥-外徑12.5公分,厚度僅0.02公分的金製文物。中心等距分部的12道光芒,代表古蜀可能已知一年當中有12個月份,外為四隻飛翔的鳥則代表一年四季。這件作品除了反映了古蜀崇拜太陽的習俗,其中流暢動感的圖騰線條更是當時黃金工藝輝煌的成就。


page10  

青銅神樹-實物高約四米的,枝幹頂端綴飾著鳥類的造型,共有九隻。

 

page11  

人面鳥身的飾物。

P2271260_2  

銅神樹枝頭花蕾及立鳥-高7.8公分,寬4.3公分。鳥立於花蕾之上,頭部揚起三隻冠羽,鳥喙部分有穿孔,應為墜掛的飾品。

 

造型奇特工法精細
本次展覽當中,也有不少造形奇特,又非常精巧的文物,例如本次重要展品:金面具、銅人形器..等等。以金面具而言,根據學者研究認為,其製成方式應為覆於祭祀器物上敲打而成的。金面具在中國其他地方並未出現過,因此專家推測應該是受到古印度或中亞文化影響,而發展出的獨特面具文化。

page16  

左圖:銅人形器,狀長10.3公分,寬4.5公分,人形作伏臥狀無頭,頸部有一直徑較大的圓孔。
右圖:金面具,高3.74公分,寬4.92公分,厚0.1公分。

「古蜀文明」本次所來台展出的文物約140組件之多,其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強烈的藝術風格反映在古蜀先民「人神互通」、「天人合一」的神話宇宙觀。而大量出土的祭祀神器品類繁多,工藝精湛,不僅向世人展示了其技術上的成就,也呈現了獨特的生存意像與奇幻的想像世界。
江澤民曾說過:「中國現有史著,可能要因三星堆的發現而重寫!」過去多數人認為中華文化的起源是以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為中心。然而古蜀文明的出現,不僅為中華史前文化多元論提供了重要的佐證,也重現中國文明演進上失落的那塊歷史記憶。

 

後記
展場的出口有一面矮牆,牆上貼滿了參觀者對於本次展覽的觀後感想,其中有幾則令人不禁莞爾。
P2271330  

以漫畫手法呈現青銅人頭像的特色,別有一種樂趣。

 

P2271327  

幾千年後我們都是古人。令人不禁懷疑,幾千年後地球還會存在嗎?我們所留下的”遺跡”會是甚麼?後人眼中的我們又會是什麼樣子呢?

現在是一個講求有圖有真像的年代,在熱鬧哄哄的展場中,我們只能憑藉著這些出土的文物以及學者們系統性的考證,遙想當年古蜀先人們的生活。有時候還真的很希望能像尋秦記的主角一樣,穿越時空,投身那波瀾壯闊的史詩當中。(全文完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wen726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